【走进名著】走进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走进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汉白玉墓碑,上面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他不是某个人、某群人的朋友,而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一位美国记者,是在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在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在他生前完成的著作中,很大部分是和中国有关的。他曾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鲁迅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进行深度访谈,甚至还被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二十一周年的庆典,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的队伍。他究竟是谁?为何和中国的渊源如此之深?我们可以从你手中的这本书说起。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到处是荒弃的田地、饥饿的人民和频繁的战争。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英勇,或民主,或仁义……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进行了犹如铜墙铁壁般的严密封锁,从这里传出的信息被阻滞,被审查,真实的情况一再被掩盖。国民党污蔑中国共产党人是“狂热分子”“杀人放火者”“强盗”等。人们听到的是各种混乱的传言,以致苏区以外的许多人对红军队伍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红军不能克服物质上的匮乏,不能突破层层严密的封锁和“围剿”,最后必然会陷入惨败的境地。这些言论孰真孰假?真相究竟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用生命去维护的信仰和理想是什么?红色区域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些问题像一个个解不开的谜团笼罩在人们心头……

一九三六年,三十一岁的斯诺,一位孤胆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到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喜欢打球,乐于去红色剧场,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纯净的心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这趟“红色旅程”下来,你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