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品推荐
教育文摘
新闻活动
二次文献
志愿者活动
阅读排行
文献检索
规章制度
参考咨询
入馆教育
走进名著
参考书目
摘自《初中生学习指导》2025年4月 作者:笃行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只有翻过那座山,才会看到更美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 懒惰是那座山—— 它拦在你面前,让你的誓言像敲锣打鼓一样响亮,却使你的脚下如灌了铅般举步维艰。让你的梦想如一片花田芬芳四溢,却使你的现实如冰天雪地般寒冷又绝望。 翻过懒惰这座山,你才可以牵手勤奋,一往无
摘自《教育家》2025.02(三) 作者:孙岩 “孩子做作业拖拉,一点都不自觉”“每次都不主动喊人,让人感觉很没礼貌”“从来不知道整理自己的房间,邋里邋遢”……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免不了会抱怨一下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已经把这些抱怨变成了常态,在他们眼里,一想起孩子,都是不满意的地方。很多父母误以为批评、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知耻而后勇”,最终改掉身上的“毛病”
摘自《教书育人》2024年12月 作者:韩庆文 真实的教育是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的过程,形式主义在教育中会因为违反教育规律而难以持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布置了亲子共读作业,并要求将照片上传,家长把照片传上去了,共读却没有完成:有的教师布置了家务劳动作业,学生摆好吸尘、拖地的架势或刷碗、洗筷的姿势,家长拍照后就放弃了引导其完成作业;有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31期 作者:刘远方 一天我下班回家,看见儿子正在写作业,就习惯性地问候了一句:“写作业呐!”儿子头也不抬,没好气地回了我一句:“不然呢!”当时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只觉得可能他的作业比较多,没空理我。于是,我便自顾自地去做家务了。 吃完饭后,我看他坐在沙发上看课外书,约莫是写完作业了,我想和他聊两句,便随口问了句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28期 作者:陈学 在某自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公交车上,一个约八九岁的身穿校服的孩子,突然跪倒在妈妈面前,求座位上的妈妈让自己玩手机游戏。妈妈僵持了一小会儿,孩子长跪不起。两三分钟后,妈妈无奈地给了孩子手机。孩子立马跃起,兴高采烈地玩起了手机游戏。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极端行为感到非常难堪和无奈,在气恼之后却束手无策。而孩子在满
给孩子的成长“留白”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12期 作者:李鑫 儿子暑假期间,我和丈夫要上班,担忧孩子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和学习,便买了一个摄像头安在客厅里。孩子书房的门正对着客厅,他每一次进出书房,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本来,我以为这样孩子就系上了“安全绳”,结果第二天,儿子就把摄像头转开,对准墙壁,自己解开了“绳子”。 当我
故事,没有标准答案 摘自《青年文摘》2024年第10期 作者:文娴瑶 和孩子一起看了个动画短片。故事说的是,有一对父子,常年生活在雪山峭壁上。那里地势险要,但他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小木屋,闲暇时还能坐在木屋旁的秋千上看看半空中的风景,倒也惬意。在与世隔绝的“空中楼阁”生活,父子俩以什么为生呢?卖冰块。雪山上气温极低,每天,父亲都会背着一箱自制冰块,带着孩子从
心守一亩方田,静待一树花开 (摘自《教育家》2023年11月㈢) 作者:张春炬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使命,脚步匆匆地不断前行。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渴望慢慢地走路,感受脚底与大地触碰的柔软;渴望静静地闭上双眼,用心体悟周围的温度。我们希望停下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在匆忙的日子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这正如所谓的慢教育,既不是消极的躺平“摆烂”,又不是懒散的
让期望成为孩子向上的动力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1期 作者:吕庆燕严凤平 一天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进心理辅导室。母亲说孩子最近情绪低落,有时候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与孩子访谈后方才了解,原来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母亲过高的期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让孩子情绪低落、难过,学习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在心理辅导
笑出来 (摘自《意林》原创版2023年12月) 作者:王鼎钩 会笑的脸和会跳的心脏一样重要。 医生教我们用“笑”疏解压力,要常常看喜剧。我想还有相声、脱口秀、滑稽戏。 “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为什么?依戏剧理论,人有“喜感”,受外界触发,他笑。喜剧针对人的喜感制造笑料,笑料中有个“笑点”,笑点与喜感相遇,犹如撞针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