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习惯性批评”父母的自我救赎与亲子共进

“习惯性批评”父母的自我救赎与亲子共进

摘自《教育家》2025.02(三)

作者:孙岩

      “孩子做作业拖拉,一点都不自觉”“每次都不主动喊人,让人感觉很没礼貌”“从来不知道整理自己的房间,邋里邋遢”……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免不了会抱怨一下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已经把这些抱怨变成了常态,在他们眼里,一想起孩子,都是不满意的地方。很多父母误以为批评、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知耻而后勇”,最终改掉身上的“毛病”。实际上,批评、贬低带来的更多是叛逆,有的孩子还因负面标签带来的沉重暗示而产生深深的自卑和持续一生的自我怀疑。父母为何容易陷入习惯性批评、否定孩子的泥沼?又该如何调整改变?

       父母对孩子的爱意无须质疑,但父母在社会环境和亲友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角色期待与其实际行为结果往往难以契合,从而演变成对子女习惯性的批评、否定和不接纳,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冲突,不仅会伤害亲子双方的情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双方的自我认知。

      选择性注意理论和认知偏差理论表明,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往往对负面的特征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个体积极的特征。比如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父母往往轻描淡写地夸奖。然而,孩子一旦犯错,父母就会反复批评。从强化理论来看,批评惩罚等措施对于父母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方面在短期内有一定效果,这使得父母在类似情况中更倾向于采用这些手段。但过度关注孩子的不足并习惯性地批评否定,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一种奇怪的倾向:为了纠正错误,却造就了更多、更大的错误。

此外,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如繁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以及父母自身过往经历的投射,都可能是其习惯性批评孩子的原因。

      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父母应当积极调整心态,构建亲子间良好的互动模式。

      首先,锚定合理目标,舒缓亲子焦虑。父母需清晰认识到社会所传达的角色期待与自身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异。父母应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学会对父母这一角色的期望值作出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避免因行为和期望相悖,导致亲子双方焦虑痛苦。

       其次,探索心理治愈,实现自我成长。每位父母自身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其行为模式很大程度源于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的影响。根据积极心理学和自我决定理论,父母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会自我觉察,深刻剖析行为和情绪的根源,积极追求自我成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切实满足自身心理需求。

       最后,掌握倾听技巧,促进有效沟通。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孩子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离不开不断的试错和反思一味地批评往往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在该过程中敏锐捕捉孩子的优点,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作为一种问题性亲子互动形式,习惯性批评映射出父母自身心理知识的不足,他们往往凭借单一的评价体系对孩子作出评判,很少审视自身视野和知识面的局限性,面对孩子的失误时难以调整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也难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反馈和引导。父母应正视并改变这种状况,无论是聚焦自我成长,治愈自己过去的创伤经历,还是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每一步的转变都将为亲子关系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些努力,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孩子会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
翻过那座山

下一篇
教育没有捷径

上一篇
翻过那座山

下一篇
教育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