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走进名著《儒林外史》

走进名著《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其题名为《儒林外史》,富有深意。“儒林”表明小说是以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也就是传统的“士人”这一群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外史”一语,则表明这部作品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史”,而是擿伏发隐,透过生活细事揭示这一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小说既痛切地批判了为功名利禄所笼络、自甘于精神堕落的士人群体,同时又表达出对儒家理想的坚守,这一主旨,赋予作品以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指出了《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成就。《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通过冷静的描写,让人物在一言一行中自我暴露来达到的。例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扶正”小妾,正妻家的两位“舅老爷”王德、王仁,起初“把脸木丧着,不吭一声”,及至收了严监生“每位一百两”的银子,立刻“义形于色”,“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这一段情节,活生生地揭露出这两位“铮铮有名”的“廪膳生员”的卑鄙灵魂,真可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小说的语言也十分典雅灵动,既能如涓涓之水,舒畅自然地铺叙故事,也能波澜跌宕,嬉笑怒骂,淋漓尽致。如作者写前一天只吃了一碟老菜叶的周进,第二天早上为王举人打扫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时的“昏头昏脑”;写王太太嫁到鲍廷玺家,带的两个丫头“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写到丰家巷婊子家掌柜王义安乱带方巾胡闹,被打之后吓得“磕头如捣蒜”。妙语连珠,极为生动贴切。

《儒林外史》中所写的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同时也是多面的、复杂的、变化的。作者善于从多个方面,从生活的各处细节中去刻画人物,展现出人物的面貌,于是,我们读到那位宁可装病辞官,也要拉着娘子的手,承诺与她春天秋天,看花吃酒的杜少卿;读到那位常说自己八股时文写不好,却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的武书;那位面对西湖美景毫无触动,却又为人忠厚、急公好义的马二先生……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是一部承载了厚重文化内涵的小说。它虽然以明清时期的士人为表现重心,却也呈现出整个时代的普遍生活状态、风气习俗、精神面貌,也就是所谓“世风”与“世相”。从形式上看,借用了《水浒传》的“连珠”式结构,以人系事,倏然起讫,而又时见伏笔与照应,灵活而自然。从内容上看,作者偶尔借用古小说笔记中的情节,同时又杂采时事,将同时代许多人和他们的逸事写入小说。这两点,对之后的小说创作,如近现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的世界,用心感悟,你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