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走进名著《朝花夕拾》

走进名著《朝花夕拾》

你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那个让鲁迅无忧玩耍的百草园和鲁迅学习与生活的三味书屋,是不是都给你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呢?这篇文章就出自《朝花夕拾》这本书。倘若你继续探寻,你还会在这本书中看到少年鲁迅与猫结下的“仇怨”,看到绍兴的地方戏和迎神赛会,看到鲁迅一天天成长起来,从一个早年丧父的少年,变成去南京、日本读书、追求文学、探求人生道路的勇者…《朝花夕拾》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鲁迅先生的窗口。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有叙事。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这部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时,鲁迅还写了许许多多人和事,既有对人间美好的温情回忆,也有对旧中国种种灰暗现实的有力抨击。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窥见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它们不仅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还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古诗文时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旧学老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描写真实,毫无讳饰,把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再如《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待“我”背完,对去“看会”,已觉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做事毫不顾及自己感受时的无奈和厌烦。

《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一“我”,即作者自己。《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以及敢于提“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的“我”。

鲁迅先生自己说,他所写的,不是“带露折花”,而是在成年后怀想往事,是“朝花夕拾”,这就使得这部作品对往事的回忆中,浸透着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成熟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情感。他爱人间的美好、温暖,也憎人生路上遭遇的无知、冷漠,这就是《朝花夕拾》的思想价值。其表现方式,有时是以杂文笔法直接展开议论,如《狗·猫·鼠》开篇对庸俗人事的批判,但更多的是通过富含深意的叙述和细节刻画来体现的。两种表现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部“芜杂而离奇的文章”。

《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简洁洗练而又韵味深长,时而尖锐辛辣,时而温暖柔和。在刻画人物、描绘场面时多用简笔,寥寥数语,却十分传神;有时却又用工笔细描,层层点染,让读者的感受十分真切而强烈;时而却又旁逸斜出,看似突然说起和前面无关的另一件事,待读者读完全文才体会到这一“闲笔”起了伏笔或烘托的作用。同学们在阅读时,可以用心体会。

现在,请你翻开这本《朝花夕拾》,走进少年鲁迅的世界,摘叶观花,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