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相信大家对这一段话十分熟悉,这段话出自一部经典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宛如闪耀的星光,照亮了许多青年的成长之路。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阿列克赛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保尔·柯察金”。他于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外出谋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屈辱。他在车站食堂当过小伙计,在发电厂当过司炉工等。年仅13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在他的故乡谢佩托夫卡确立,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该市最早的五名共青团员之一。同年8月,他悄悄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加入第一骑兵团,立下赫赫战功。次年8月,他在攻克里沃夫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右眼几乎失明,只得转业。伤痛毁坏了未来作家的健康,但他却仍旧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他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修筑铁路的突击队。在工地上,他不幸染上了伤寒与风湿病。大病未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聂伯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浸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日趋严重,很快并发成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健康日益恶化,1927年冬全身瘫痪,1928年双目失明,只有肘关节以上的双手还能活动。但正是在遭受疾病折磨之时,他决定利用文艺武器重返战斗岗位。
1928年,他首次尝试根据战斗回忆撰写中篇小说,可惜唯一的手稿在外地战友阅后寄回途中丢失了。经历了短暂的懊丧之后,他重新投人到创作中,于1930年11月开始创作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双目失明、后期只能凭借口述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1933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创作。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的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便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
小说通过对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斗烽火、建设场景和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价值。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最初只是一个具有自发抗争意识的少年,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他的革命意识觉醒,进而蜕变成自觉的革命者。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恢复经济建设时期,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建设之中。他经受住了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等的考验。在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磨难中,保尔百炼成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显得愈加丰满生动、光彩照人。他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拨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精神以及无比坚定的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永远不会过时。设想若是我们遭遇了哪怕是他所遇困难的百分之一的磨难,我们会怎样面对呢?作为当代学生,我们要怎样挥洒自己的青春,要怎样实践自己的“生命价值”,要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呢?让我们怀着景仰与崇敬的心情,走进保尔生活的“革命熔炉”,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