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飞向太空港》
1990年4月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了太空!这一壮举,震惊了中华,轰动了世界。从此,中国航天向世界敞开了怀抱!
一个改革开放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将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美国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奇迹。在这奇迹的背后,有多少可敬可爱的身影?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
你可能难以想象,中国最现代化的发射场,竟坐落在一条穷山沟里。这里既有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发射塔、小轿车和电话,又有代表着农耕文明的毛驴车、老水牛和犁铧;既有技术高超的工程师、科学家,又有淳朴善良的老农夫、山里娃。这里一边是科学探索的精细,一边是刀耕火种的粗犷。真是一个现代与原始同构的神话!
就是在这条山沟里,“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直入云霄!火箭的故乡是中国。唐、宋、元、明、清,都曾有火箭的身影:远洋防御,逐鹿中原,抗击倭寇。然而,最后竟是西方列强的火箭轰开了中国锈迹斑斑的大门。西方从何时有了火箭?火箭是如何从战争的血野跨人航天大门的?中国是如何走上一条自力更生的航天之路的?中国的火箭又是如何自强不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
就是在这条山沟里,中美两国的科技人员通力合作,共襄盛举。你可以看到“长征三号”火箭总总师任新民、总设计师谢光选、副总设计师王之任;你可以看到基地总设计师佟连捷、副总指胡世祥、气象专家吴传竹;你可以看到“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主任江·可达、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美国通信专家佩尔捷……对这些名字你可能感到非常陌生。是的,他们埋首科研,拒绝热闹,他们的价值非名利所能衡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语言文字,中美人员会产生怎样的矛盾?当“国际标准”遭遇“家传秘方”,会产生怎样的尴尬?中国箭和美国星经历了一场怎样的苦恋?美国专家为何要走,又为何说要再来?一只烤鸭的赌注是谁的杰作?……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张张个性十足的面容,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就是在这条山沟里,无数人共同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十、九、八……二、一,发射!”火箭腾空而起,万众欢呼。这是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十分壮观!十分完美!可这次发射,并不如你想象中那样顺利。不仅不顺利,还惊险万分。如果遭遇不测,损失惨重不说,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将化为泡影。在关键时刻,谁冲在最前面?谁运筹帷幄,沉着冷静?谁缜密判断,勇下决定?在场的中外嘉宾、各界人士又有着怎样的反应?腾飞的瞬间是那样激动人心,而腾飞前的煎熬又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为着这火箭壮丽的一刻,无数的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细细回想,曾经的中国,面临着不能自己发射卫星的窘境。而今,就在这条穷山沟里,我们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飞向广阔无边的太空港。这是一次怎样震惊世界的壮举!这是一首怎样波澜壮阔的史诗!这是一幅怎样绚丽多彩的画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飞向太空港》,去领略大国崛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