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28期
作者:陈学
在某自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公交车上,一个约八九岁的身穿校服的孩子,突然跪倒在妈妈面前,求座位上的妈妈让自己玩手机游戏。妈妈僵持了一小会儿,孩子长跪不起。两三分钟后,妈妈无奈地给了孩子手机。孩子立马跃起,兴高采烈地玩起了手机游戏。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极端行为感到非常难堪和无奈,在气恼之后却束手无策。而孩子在满满一车陌生人面前,毫无羞耻之心,用下跪哀求的方式获得玩手机游戏的机会,更让人感到后怕。这种出于利已目的的极端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正,将来恐怕终成祸端。类似情况发生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家长应该抓住教育契机,作出正确的示范,和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和训诚。孩子三五岁的时候,不能清楚地进行行为判断,可能会作出较为幼稚的举动,撒娇跪地等还情有可原。但已经八九岁的小学生,如果做出当众跪求玩手机游戏的举动,家长要立即制止,明确地告诉孩子:注意行为举止得当,有话好好说;公共场合不能耍闹,更不能下跪:下跪是种重要礼节,不能用于哀求。同时,喝令孩子立即站起来,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提出训斥和批评。事例中的家长不制止孩子下跪,也不回应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最后又无可奈何地给了手机,只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甚至将来形成偏激的性格。家长应明确告诉孩子,如果想玩一小会儿游戏可以,但不可以通过跪求的极端方式来达到目的,并且在行驶的车上玩游戏,有害眼晴健康。
其次,家长要当面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位家长当时并没有在用手机看视频或者打游戏,也就是说家长并没有作出错误的示范。但是家长在乘车途中冷落了孩子,形成了孩子的无聊空窗期。建议家长在乘车途中,要学会和孩子花样沟通,比如进行问话互动,谈一谈自己一天的见闻,这一天最高兴的事,最沮丧的事,最大的见识是什么…还可以和孩子玩互动小游戏,比如手指操、成语接龙、飞花令、互相点手心,或者折纸,等等。还可以互相讲故事,或带着绘本阅读,一起听一听轻音乐、相声或者诵读。总之,通过示范书、谈心、说事,可以有效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游戏上转移开。
如果这时家长正在使用手机,可以让孩子看自己在干什么。比如自己正在阅读小说、进行学习、放松心情、和亲人或同事进行交流、网络购物,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明白玩手机游戏只是放松的一种方式,手机还有很多用途,可以打电话、买东西、看地图、学本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动,让孩子参与网络购物,提出意见和想法。当然,如果家长没有作正向引导,自己就在刷视频和打游戏,那么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就会困难很多。
孩子玩手机游戏成瘾,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孩子是在模仿中获得感知和习得经验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家长要为孩子作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并确立奖惩规则,运用语言的力量,进行有效平等的沟通。只有不断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意识,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多元认知和生活爱好,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能自控、细思考、善表达、会交流、宽视野、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