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者
姓名
|
文章题目
|
内容摘要
|
出处
|
1
|
胡春蕾
张永飞
|
立足“三生”,劳动教育走的才是成人路
|
人之为人,生命、生存、生活是其一生的命题,在生命方面,劳动教育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生存方面,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技艺,增长其生存本领;生活方面,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方向,丰盈其精神生活,实现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
《中国德育》2023.03,P12-15
|
2
|
张惠敏
|
“家-班-生”三维评价体系赋能学生劳动素养形成
|
通过构建班级评价、家庭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在他评和自评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实现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和品质的目标。
|
《中国德育》2023.06,P78-80
|
3
|
陈希君
石霞
|
“悦海劳动”课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
|
学校依托海洋地域资源优势,创造性构建清单式劳动教育体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多途径、多层面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和内容,强化更高质量、更便捷、更开放、更灵活的教育供给,以实现科学育人和劳动育人的有机统一,不断满足学生高品质、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
《中国德育》2023.10,P51-53
|
4
|
王晓燕
|
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
我国已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和内生变量,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定位,从理论深度科学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实践广度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从未来向度创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范式。
|
《中国德育》2023.13,P5-11
|
5
|
陈飞
|
新课标下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转化
|
思政学科内含劳动素养培有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课程目标一体构建、学习内容贯通生活、教学方式知行合一的特点。这一课程设计特点,使得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转化呈现出特殊性:教学观念上,要树立整体教学观、学生主体观、学科实践观;教学目标上,要实现核心素养体系到教学目标体系转化,学段目标一体化到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体系综合化、情境设计生活化;教学方式上,强调复杂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多从学科的特殊性去理解、体认和落实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才能上出有学科味道的劳动教育课。
|
《中国德育》2023.13,P12-16
|
6
|
马思远
班建武
|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人学主张
|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特征。他主张劳动教育要立足本质的人,要扎根历史的人,要着眼发展的人,要造就个性完满的人。归根结底,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这对于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过于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社会生产意义而相对忽视劳动对于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国德育》2023.13,P17-21
|
7
|
郭潇莹
林则润
|
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
|
劳动教育评价关乎劳动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与发展观,与劳动教育的现状、规律和未来路径紧密联系,对于党的事业、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劳动教育评价既要对现实问题形成指引,同时也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变化做出回应。针对上述诉求,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应将四个“融合”作为目标方向,即技能培育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相融合、刚性标准与柔性标准相融合、服务自我与服务社会相融合。结合技术手段持续优化的时代特征,劳动教育应完善评价项目,健全评价体系,升级评价工具,落实融合理念,以适应未来评价实践的新要求。
|
《中国德育》2023.13,P22-26
|
8
|
罗祖兵
曾建发
|
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及其坚守
|
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是指劳动教育要坚持以实践性劳动为主进行。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但比较而言实践性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属性的价值在于,实践性劳动对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综合教育价值;实践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作为一育而存在的重要基础;坚持实践性劳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是防止劳动教育虚化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劳动之实践属性应采取以下策略:坚持以生活劳动为主进行劳动教育;坚持体力劳动的生产性和服务性;应该使体力劳动具有适当的强度;注重长期坚持精益求精。
|
《中国德育》2023.13,P27-33
|
9
|
冯新瑞
张丽华
|
项目式学习在劳动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与设计实施
|
劳动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劳动课程,可以破解课程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项目式学习在具体操作时要从劳动课程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要素进行科学设计。同时,实施过程中要拓宽劳动实践场域,构建完整的实践情境;挖掘劳动深层内涵,实现有深度的学习过程;转变管理思维,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
《中国德育》2023.13,P34-38
|
10
|
李畅尹
鑫徐洁
|
智能技术助推劳动教育创新的实践机制
|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交互的教育手段、虚实融生的学习空间,触发了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实践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的内在博弈。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有利于助推劳动教育以新活力转型重构,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有力推进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着力破解传统劳动教育发展的短板,亟待从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评价上协同推进,为劳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路径指引,继而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新时代智慧型劳动新人。
|
《中国德育》2023.13,P39-43
|
11
|
徐敏娟
关兴莹
|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兴”与“堵”——基于浙江义务教育段学校的调查
|
开展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基于对浙江义务教育段部分学校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劳动教育开展方兴未艾,已经初见成效:师生对劳动教育认可度高,大部分学校积极作为、学生从中受益,课程实施校本化、劳动教育开展形式逐渐丰富,师资队伍“兼”中有“专”、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发展。但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与开展中仍存在课时被挪作他用、课程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单一、家庭引导缺席等堵点和困难。建议以“双减”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协同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实施。
|
《中国德育》2023.13,P44-49
|
12
|
薛勇军
高月新
|
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以“葡萄树管养和葡萄酒酿制”项目为例
|
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是学习与劳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劳动任务,体认劳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在劳动中动手、动脑、动心。而且,将劳动教育与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可有效弥补劳动教育的浅表化,破解劳动教育实施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
《中国德育》2023.13,P73-75
|
13
|
李益民
叶升
|
“三合五化”: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的兰溪模式
|
“三合”,是指“天人合一、五育合一、知行合一”的劳动实践育人目标。“五化”,是指劳动教育实施的五条路径,即家校社联动协同化、课程体系多样化、实践活动多元化、实践场地层级化、实施机制健全化。
|
《中国德育》2023.16,P55-58
|
14
|
徐伦
|
以劳动教育之美塑造幸福美好人生
|
基于农村学校教育实际,形成一套符合新时期学生全面成长需求的劳动育人体系。一、完善“中心+分校”组织体系,加强“劳动之美”设计;二、开发“基础+特色”立体课程,种下“美好劳动”之籽;三、做实“教学+实践”融合育人,开出“美丽劳动”之花;四、创新“证书+勋章”多远评价,结出“魅力劳动”之果。
|
《中国德育》2023.17,P59-62
|
15
|
项惠忠
|
以劳育德视域下集体主义培育的路径探索
|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集体劳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展现了集体的育人功能,更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强调“身”的培养,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心”的升华。
|
《中国德育》2023.17,P63-66
|
16
|
阮瑜
|
小学劳动嵌入式评价:价值向度、实施路径与创新表达
|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广泛的融合性、充分的社会性,其评价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发生于
结果之后的甄别判断行为,而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始终。在劳动评价中引入“嵌入式”评价,可以更好地将评价融入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多维、即时的判断和调整。
|
《中国德育》2023.22,P7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