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者
姓名
|
文章题目
|
内容摘要
|
出处
|
1
|
王一枝
|
自读课文问题探究与实施——以教学《昆明的雨》为例
|
统编教材实施近三年,不少教师对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课型依然不能区分,也无法厘清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关系,把自读课文当做教读课文来确定教学内容,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把教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在自读课文中沿用,这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探讨。加大两种课型的区分力度,应寻找适合自读课的教学策略并有效实施。
|
《语文教学通讯》2019.5,P34-36
|
2
|
颜维奇魏本亚
|
眼中有“人”乃好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与观察
|
眼中有“人”,表现在教者眼中要有“学生”,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眼中有“人”,还表现在教者眼中要有“作者”,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心理状态。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9,P49-52
|
3
|
张永军
|
初中识字写字深度学习策略谈——以教学《昆明的雨》为列
|
聚焦字词的建构与运用,用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文后的“读读写写”,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指导、课后练笔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字形,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用词说话,进行深度学习,提升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
《语文教学通讯》2020.2,P50-51
|
4
|
黄友芹
|
《昆明的雨》的三个解读维度
|
汪曾祺《昆明的雨》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者用语文白相杂,含蓄留白,“当时之我”与“现在之我”交织,看似漫不经心的叙写传递出作者浓浓的情感。教学此文,应抓住其抒情散文的特点,依“体”而教。
|
《语文教学通讯》2020.9,P67-68
|
5
|
詹丹
|
淡淡的情味——重读《昆明的雨》
|
编者通过重读《昆明的雨》,发现作者通过几个角度展现自己情感的真实状态:开头和结尾的特殊处理;引入典故及相关描写;食味和情味。以他淡淡情味,保留了做人和写作的一份真诚。
|
《语文学习》2020.9,P60-64
|
6
|
王元华
|
聚焦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设计和教学实施
|
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要基于文本解读“三维”,从“文本之意”“文本之效”“文本之法”三个紧密相连的层次挖掘和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昆明的雨》以浓绿的色彩、肥大的形态、鲜美的口感、浓郁的香气、醇厚的人情安逸和滋润的生活动情怡神,以“昆明的雨”将昆明之景、物以及淡淡的乡愁与浓郁的想念融为一体,写景状物活灵活现,构思布局“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课例看取和聚焦《昆明的雨》写景状物的高妙,收放自如,才情洋溢;美中不足,忽视了课文构思布局的匠心。
|
《中学语文教学》2020.9,P24-31
|
7
|
张心科
|
《昆明的雨》的匠心独运与别有寄托
|
《昆明的雨》不是既写景状物又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为了写人叙事;不是思乡,而是怀人;不是写一般人情,而是写爱情和友情。
|
《中学语文教学》2021.9,P48-51
|
8
|
葛小霞
|
从对画作的补白中看《昆明的雨》的美
|
细细品读发现,作者画中没有画的部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身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把各种菌与格调美;苗族女孩与传统美;缅桂花与人情美;野店饮与氛围美这些昆明的特点的美景补白。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0,P74-76
|
9
|
余映潮
|
《昆明的雨》说课
|
《昆明的雨》是一篇章法结构优美、严谨和生动,充满美感和诗意,描述手法生动精美,讲究语言艺术的文章。
|
《语文教学通讯》2021.11,P29-30
|
10
|
成建忠
|
“加”“减”“乘”“除”见深意——《昆明的雨》深度教学
|
《昆明的雨》通过“加减乘除”滋润读者灵魂,饱览语文的富丽辉煌。“加”指引资料,包括背景资料、地域文化知识、名家评价等。“减”删减去原文中的字词、句子或语段,再与原文比较,从而领悟文意或写法。“乘”指整合,通过整合,强化体悟,发现某种技法或规律。“除”指变形,言说方式的变化,包括句子内部组合变化、句子排列的形式、段落顺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6,P41-44
|
11
|
李柳枫
|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通过赏“景”,悟“情”,析“特点”,将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1.11,P8-9
|
12
|
唐伟鹏杨祥明
|
《昆明的雨》的隐性“情味”
|
文本解读应从文本出发,深入分析文字表面潜在的信息,发掘文本的隐性意义。解读《昆明的雨》,可从文本“没有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最容易忽略的开头结尾”几个方面,探寻文本之下隐性的文学价值,促成思维品质和文学欣赏能力的提升。
|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22.9,P66-67
|
13
|
赵俊怡
|
谈回忆性散文的“三Yi式”解读——以《昆明的雨》为例
|
回忆性散文是非虚构性文学作品,具有双重视角及独特的言语
表达等文体特征。回忆性散文的“三Yi式”阅读法,即抓一个关键词,沉浸于文本意境,在两“我”的双重视角中寻疑、解疑,上联篇章,下结辞章,左牵句读,右带义理。
|
《语文教学通讯》2022.9,P56-58
|
14
|
丁芸
|
“自然而然”和“自我意识”——《昆明的雨》中的三个“我”
|
《昆明的雨》灵活使用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一“我”,平静客观地表达情感,同时也通过两个自我意识的叙述者——“我”,呼应今昔、插说评价,在故事里、外都能直抒情怀,多角度多层次地完美呈现了作者的情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1,P54-55
|
15
|
张静
|
UBD使天堑变通途——《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UBD是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为宗旨、强调评价设计先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设计模式。可分三个阶段。一: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二: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三:基于自己提问、小组解决、教师讲解为前提的学习,学生开展自我评估,从而真正了解自己习得的知识点。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3.2,P35-36
|
16
|
卢瑞
|
论《昆明的雨》的非文学性细节
|
非文学性细节,是汪曾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对生活的一个角隅、一片段反复审视,从而发现更深邃、更广阔的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汪曾祺散文“拾取生活琐细事务”的独特韵味。
|
《语文学习》2023.4,P45-48
|
17
|
李因娥
|
气氛即景色——论《昆明的雨》的写景艺术
|
汪曾祺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给人一种平淡、轻盈的印象主义之感。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动荡的命运,汪曾祺一生都在一种“如履薄冰”的环境中写作,他选择用散文去淡化背景,专注对平凡生活的书写,以对环境的渲染传递出人情美。通过分析《昆明的雨》中的景色刻画、结构布局、语言书写与文艺思想,可更好地解读汪曾祺散文的写景艺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8,P45-47
|
18
|
郭志明
|
简约而丰富 大气而诗意——丁卫军师徒执教《昆明的雨》点评
|
简约语文创始人丁卫军和其弟子何佳晖老师共同执教的《昆明的雨》,展现了简约语文对语文的教学追求,即教学目标简明、课堂内容简洁、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语言简练、资源使用简便。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虽然过程迥异,却同时展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语言素养的培养。对我们构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课堂具有启发意义。
|
《语文教学通讯》2023.11,
P28-37
|
19
|
周文婷
|
细读慢品以味深情——《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涵泳语言来体会文字之下深蕴的情感。整体教学设计以“‘画’出昆明特点”开始,以师生写诗“却话‘昆明雨’”结束,暗合了文本以“画”始,以“诗”结的结构特色。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3.12,P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