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文献】关于“大思政”“思政课一体化”相关文章汇总

关于“大思政”“思政课一体化”相关文章汇总

 

序号

作者

姓名

文章题目

内容摘要

出处

1

沈洪

郑懿茜

立体融通:“大思政课”视域下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区域实践

基于“大思政课”视域,积极探索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实践,以“立足个体价值增长,凝聚社会价值内化,追求国家价值实现”为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大教学”内容要素,多元拓展“大课堂”学习载体,三维度整合“大平台”教学资源,形成以“立体融通为特色的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区域推进模式。

《中国德育》2023.05,P62-65

2

石楚仪

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为抓手,教师为着力点,课堂为主阵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12.20

3

张翰麟

“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起点、性质指向与关键点位

“大思政课”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其考察应该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元间题的层面进行深刻的逻辑省思。在逻辑起点上,“大思政课”建设关注到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现实困境等基本问题。在性质指向上,“大思政课”建设着眼于超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板块化、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和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合力性。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应抓好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嵌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和家校社协同育人这几个关键点位,筑牢“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大格局。

《中国德育》2023.19,P11-15

4

梁一凡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须有大局观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在遵循新发展理念下的内涵式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变化、回应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凝心铸魂,全面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内涵,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永葆思政课的生机活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持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六个方面来发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德育》2023.24,P11-14

5

林道前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

学校努力构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多层面、全方位地形成了全员育人环境,将思政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统一与素养提升,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中国德育》2024.2,P60-62

6

谢娟

亓舒

杨婷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解决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不明、衔接不畅、方法不当等问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不仅为理解不同学段学生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视角,而且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小学阶段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初中阶段要注重诊断并解决上一阶段遗留的道德发展问题,高中阶段要不断弥补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大学阶段要在不同社会角色中全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中国德育》2024.03,P15-19

7

金维民

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当前,在整体性融入和全方位融入上,各学段之间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在渐进性融入和承接性融入上,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缺少呼应和互补,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缺乏生动与趣味;在外延式融入和内涵式融入上,教学资源缺少整合与共享,教师沟通缺乏平台与渠道。因此,需要通过整体设计,充分尊重学段差异,聚焦教材,充分凸显层次渐进;创新实践,充分打通多元渠道;搭建平台,充分促进教师沟通;协同育人,充分强化资源共享。构建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融入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过程取得实效。

《中国德育》2024.03,P20-27

8

陆韵

赵婧炜

“学位中心”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与实践

“学为中心”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应然取向,强调以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本体,意味着思政课教学纵向衔接贯通应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思政课空间横向拓展优化应聚焦学生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素养内化提升应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学为中心”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遵循目标问题双导向、强化体验与创生、关联课堂与生活、从他律转向自律的理论逻辑,从以下方面开展实践举措:组建协同团队,强化思政课学习者研究:提升教学能力,保障学习中心理念落实;重组课程资源,构建有效学习支持环境;完善学习评价,强化学生反思实践能力。

《中国德育》2024.03,P41-47

9

徐川

汇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合力

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基本要求,必须以实践教学为引领,汇聚实践育人合力,不断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素与创新,构筑有体系、有灵魂、有质量、有实效的“大思政课”格局,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生态。

《教育家》2024.4(四),P26-27

10

邱仁富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对学校立德树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校肩负着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此,要着力
在创新育人理念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衔接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系统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评价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中国德育》2024.06,P51-56

11

包茹华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实践——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重庆市南岸区针对思政教育领域存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政课程不贯通、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持续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有效衔接组织机构、学段课程、实践活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区域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德育》2024.07,P57-59

12

朱发华

教育“有形”,润物“无声”——小学“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建立小学“大思政课”体系,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打造真实的课堂样态、构建务实的课程体系、培育优质的师资团队、创设缤纷的主题活动、营造多元的育人环境等是推动小学“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中国德育》2024.07,P60-62

13

李勇

杨明

把握“三条主线”,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天津经验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年来,天津市积极守正创新,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形成了天津特色的经验成果。这些经验的取得,首先基于创建了一套保障一体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从而锁定基线;其次在于探索了一套引领一体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从而架设高线;最后源于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升实线。

《中国德育》2024.07,P63-65

14

高国连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遵循认知规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认知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个体认知模式的时代性、认知能力的阶段性和认知结构的迁移性,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坚持创新性、注重时序性和呈现递进性。传统教学模式与认知数字化之间的张力、“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的张力、先在结构与新加工认知之间的张力,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认知模式滞后、认知阶段替代和认知结构消解等难题。对此,根本在于解决好适应不适应问题,从顺应认知模式因时而进、针对认知阶段因材施教、用好认知结构因势利导三个维度着手完善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认知基础与条件。

《中国德育》2024.08,P10-14

15

马福运

范俊萌

学生眼中的“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

“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创新,是把理论教育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互融互促的有效手段。来自全国大中学生的92496份调查问卷显示,在青年学生眼中,“大思政课”具有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魅力、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强化思政课学生塑造功能的价值意蕴。在他们看来,近几年的“大思政课”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认同“大思政课”理念,但存在认知模糊现象;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存在泛化现象;效果评价更加多元,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教学过程存在动能不足现象。他们认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应坚持问题意识,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涵育合力、不断健全“大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持续提高教师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构建具有区域特征和校本特色的“大思政课”。

《课程教材教法》2024.6,P76-83

鹤北中学图书馆

张琼

202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