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文献】关于《藤野先生》教学相关文章汇总
关于《藤野先生》教学相关文章汇总
序号
|
作者
姓名
|
文章题目
|
内容摘要
|
出处
|
1
|
苏夏旺
|
我这样解读《藤野先生》
|
对《藤野先生》这篇经典散文的解读,大部分教师采用依次串讲的传统教法,而要教出新意、教出效果,可以运用分类推进的教法,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落实:一次人生转折、两条线索贯穿、三个环境设置、四组对比运用。如此,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9,P56-57
|
2
|
龚金平
|
鲁迅的思想变迁轨迹
才是文章的主线与重点——重读《藤野先生》
|
《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依据以往的解读,文本所写内容都是在为刻画藤野先生这一人物服务。然而,细读文中所述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种种经历,“我”的思想变迁轨迹才是文章的主线与重点,而藤野先生是“我”之后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导师与动力源泉。
|
《语文教学通讯》2019.9,P58-60
|
3
|
郭跃辉
|
《藤野先生》的“三重错位”观照
|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和“我”之间存在着心理错位和话语错位,而文本的话语风格也存在着一定的错位,这种错位有“过去”与“现在”之别,这也是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这三重错位最终实现了内在的逻辑统一。
|
《中学语文教学》2020.2,P56-56
|
4
|
周灿辉
|
《藤野先生》的“双核”叙事及主题生成
|
笔者把叙述者和被叙述者同样成为叙述核心的叙事称为“双核”叙事,在这种叙述中,“双核”形成一种互生共存的结构,从而决定了文章的主题。
|
《语文学习》2020.5,P45-47
|
5
|
付冬薇
|
聚焦文眼,体悟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藤野先生》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
文章从写作背景、主旨、文本误读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进行文本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聚焦文眼,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感悟作者的情感。
|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6,P18-23
|
6
|
洪琳娇
|
阅读鲁迅散文的三个坐标——以《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
鲁迅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散文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从艺术背景与美学偏好、文体特点与文本特质、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三个维度,构建鲁迅散文阅读的基本框架,可以使学生实现鲁迅散文阅读的联系和整合,进而习得阅读鲁迅散文的整体方法。
|
《语文教学通讯》2021.1,P63-64
|
7
|
范明月
|
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路径——以《藤野先生》为例
|
统编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回忆性散文,其特质就是存在双重的“我之情”,这两者的情感落差越大,所造成的情感张力就越大。阅读回忆性散文应依体而定,其阅读路径具体如下:一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双重的“我之情”;二是从矛盾入手,理解其所造成的情感落差;三是联系作者当下的处境,探究其写作目的。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6,P27-29
|
8
|
周雪娇
|
反讽、错位、复调——《藤野先生》的艺术张力
|
教学《藤野先生》突破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的桎梏,走向言语形式教学的化境,可以艺术张力的视角进行架构,基于记叙类文体“描写”“抒情”和“叙事”三种主要方面,以“反讽”“错位”和“复调”三个言语形式观照其内容,品味其所对应的“渐离感”“充盈感”和“重叠感”三重艺术美感。
|
《语文教学通讯》2021.9,P60-62
|
9
|
丁凤华
|
鲁迅:孤独的灵魂——浅谈《藤野先生》中鲁迅的两次选择
|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在写藤野的同时,也在写鲁迅心灵路程的变化。鲁迅的思想不是一时突然发生巨变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鲁迅的两次选择,离开东京,离开仙台,说明鲁迅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学习之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探寻到救国救民的良策。探寻追求是鲁迅最宝贵的精神内核。他每个转身都是对祖国的那份痴爱之情。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1.11,P8-9
|
10
|
王旭
叶黎明
|
透过“污蔑”的滤镜理解“伟大”——《藤野先生》教学点研析
|
《藤野先生》是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求学历程的散文。文中鲁迅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称其为自己“最感激”的“伟大”的老师,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突破此难点,需要把握抒情散文的特征,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并非客观评价,而是高度主观化的评价。“侮蔑”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的情感滤镜。不了解鲁迅青少年时代作为弱国子民和破落之家的长子“被悔蔑”的重叠经验,就难以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无上的尊敬和感激。
|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2,P51-54
|
11
|
仇恒石
蒯正聪
|
“无非”的言语假象和情感逻辑——藤野先生解读
|
回忆性散文阅读须沉入文本,从经验
自我与叙述自我两个角度,读懂作者在文本中潜藏的言语逻辑和情感逻
辑。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切入,抓住“无非”一词解读《藤野先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运用艺术,从经验作者和叙述作者的视角体验文本的情感表达及作者的深意,有利于感受鲁迅散文的情绪力量和艺术张力。
|
《语文教学通讯》2022.9,P59-61
|
12
|
金欣怡
|
指向申辩思维培养的初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
|
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对初中回
忆性散文阅读教学采用学习任务整合化、学习过程建构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学习评价高效化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作具体阐述,指出回忆性散文教学应将审辩思维贯穿始终,从自主提问发展质疑能力开始,到自主总结落实反思评价能力收尾,体现审辩思维培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语文教学通讯》2022.11,P41-44
|
13
|
王宏微
|
细微之处品意蕴——《藤野先生》教学探析
|
《藤野先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都值得细细品读,教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整合并加以深度探析,会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品味和把握文中的两处“尸骨”的微妙意味,会为学生洞察藤野和鲁迅两位先生的心理、加深文本意蕴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8,P36-38
|
14
|
张悦敏
|
任务群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究——以《藤野先生》教学为例
|
阅读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以解决任务推进阅读进程的方式,被称为“任务群阅读”。“任务群阅读”能让学生达成语文听、说、读、写、思的目的,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系统化。为了达成高效的“任务群阅读”教学,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特定的任务群,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保证阅读教学有序展开。
|
《语文世界》2024.3,P22-23
|
15
|
李怡
毕于阳
|
《藤野先生》答问——《朝花夕拾》教学访谈之六
|
围绕《藤野先生》相关写作背景和创作疑点展开对谈,对文章标题的修改、作者留日的社会背景和他在东京、仙台的遭遇,以及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交往做了较细的探析与挖掘,但也阐明创作背景只是为阅读提供参考,散文阅读不应以考据事实的姿态进行,而应追溯当时作者的心境、感受及创作的深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9,P3-8
|
鹤北中学图书馆 张琼
2024.12.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