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文献】关于《背影》教学相关文章汇总
关于《背影》教学相关文章汇总
序号
|
作者
姓名
|
文章题目
|
内容摘要
|
出处
|
1
|
黄厚江
|
《背影》教学实录(节选)
|
老师要求学生对课文《背影》插图配一段文字导入,让学生逐渐理解父亲的不容易,反复咀嚼、品味作者对父亲情感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背影》中读出了理解父爱的不容易,最后让学生填词“父爱如山一样____”,总结父爱是沉重的、威严的、严肃的、内敛的、厚重的,所以它大概最适宜用背影来表达。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爱”的内涵。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P14-16
|
2
|
黄厚江
|
《背影》的背后
|
笔者认为《背影》主要表达的不是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父子之情,而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艰难和不容易的理解过程。因此笔者教学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由父亲买橘的背影读出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在于解读作者理解这个“背影”的过程。解读《背影》的过程也是笔者、学生、作者和文本,不断共生的过程。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P17-18
|
3
|
付敏
|
有请方能燃情——观张玉新老师《背影》教学有感
|
张玉新老师教学《背影》,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走进文本体味真情,在互动中融入文本体悟感情,在碰撞中升华文本体验热情,以情贯穿,体现了其原生态教学的真性情。这节课启示我们:教师只有用教学热情引领学生体验文本的真情,挖掘作者的深情,把职业当成事业,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
《语文教学通讯》2019.4,P32-34
|
4
|
娄红玉
|
语用背景下回忆性散文的解读路径——《背影》教学探索
|
用语用学来关照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即以他人在一定情境中表达自己情意的书面语言为凭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背影》中作者对“看到”背影的感动和“想象”中背影的思念,实际上是通过两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在特定语境中,含蓄地表达了“我”从与父亲有隔阂到理解父亲、思念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教学中,应依据回忆性散文的体式特点,关注其语用构思,品析其语用表达,帮助学生在感悟与发现中探寻“背影”中复杂情感,构建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经验。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6,P65-67
|
5
|
钱臻臻
|
巧用助学系统切入教学目标——《背影》备教札记
|
统编语文教材出现许多新变化,而“多层次构建助学系统”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巧妙运用助学系统对于解决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这一类问题,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以教学《背影》为例,可借助单元提示、课后练习等助学系统具体定位教学内容,从而构建起高效课堂。
|
《语文教学通讯》2019.12,P56-57
|
6
|
卢永和
|
重返“记忆”原点的新释——《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
关于散文《背影》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对于各种歧见的学理裁断,需重返朱自清先生写作活动的原点——“记忆”(回忆)。《背影》文本的脉络结构暗合“记忆”的多重心理与生理机制——闪光灯记忆、情绪记忆、共享记忆。其文本构建一方面亦对过去的事实进行选择性记忆,由此创造了一个父子共享的精神记忆空间。
|
《语文教学通讯》2021.12,P60-62
|
7
|
张杨
徐慧
|
谈《背影》的时空距离与情感表达
|
“父爱”一直是《背影》一文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背影》的父爱,可从审美距离和作者的情感历程两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用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2,P64-65
|
8
|
陈欣宜
|
于矛盾处悟真情——矛盾修饰法视角下《背影》备课思考
|
真情是散文的核心要义,具有隐秘、含蓄、复杂等特点,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矛盾修辞是作者通过巧妙的对立语义的结合,达到一种看似荒诞实则合理的艺术效果,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对理解文本真情具有指向作用。教学《背影》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部的矛盾修辞,使其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深刻领会文本的真实情感。
|
《语文教学通讯》2023.2,P63-66
|
9
|
葛菁
|
读《背影》的几个视角
|
笔者从教读《背影》一颗,读出四个视角。一为十九岁的朱自清的视角,对父爱的感激,更有对人道中年,光景颓唐,失业、丧母、变卖、借贷等生活压力集于一身的父亲的怜惜和不知如何帮助的无助。二为二十七岁的朱自清的视角。已身为人父,逐渐理解父亲并重新审视当年的自己。三视角为我的视角。第一次教《背影》,举例当年自己高考,爸爸骑单车送考的故事。如今成为中年人的自己再次教《背影》举例小时候跟随爸爸回上海治病发生的故事。四为十三岁学生的视角。可能他们很难理解父亲当时的处境艰难到何种程度,真正体会自己的父母恐怕要用一辈子。也是这篇文章能够感染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2.1,P9
|
10
|
管东方
|
偶然中的必然——慢读《背影》独特的视角
|
笔者认为顾城的经典诗作《远和近》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背影”暗示着距离,背影距离远时,心理距离近;面对面时距离近,心理距离反而远,从“背影”这个视角,见证了父子二人从冲突到理解到和解的过程。《背影》写满思念和感激,凝聚着过去和未来。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4.3,P6-7
|
11
|
冯燕萍
|
基于“二我差”概念,体认《背影》作者情思
|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中的一类,文章以体认《背影》作者情思为例,利用回忆性散文“这一类”的“二我差”,对《背影》“这一篇”的特点解读。首先通过阅读文本,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分清“二我”;接着,分析其中“二我差”的具体表现形式,聚焦“二我”矛盾,追本溯源,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以此来探究叙述者的叙述意图,体认作者的独特情思。
|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4.4,P58-60
|
12
|
吴同和
|
我读《背影》
|
笔者通过读《背影》,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令人同振共鸣。由此写出一个笔者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
《语文报.初中教研版》2024.5,P44-45
|
鹤北中学图书馆
张琼
2024.05.2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