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作者
姓名
|
文章题目
|
内容摘要
|
出处
|
1
|
刘伟荣
|
“疫情教育”的意义、内容与形式
|
后疫情时代,将疫情转变成一种教育资源,利用疫情来教育学生,真正化“危机”为“契机”。疫情教育:一次对个体生命的激活;一番理性思维的启迪;一场精神生活的升华;教育于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
|
《中国德育》2021/12,P10
|
2
|
邹为民
|
抗疫情,话担当——新时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
亲历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通过自律的成长、榜样的激励、学长的示范、认知的升华,激发出青少年强烈的使命担当,是一堂生动的、现实的社会责任感悟培育课。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该是具有体验感的教育、危机感的教育、担当感的教育、认同感的教育、使命感的教育,构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时代内涵。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着眼点是立德树人,切入点是认知明理,着力点是情感态度,落脚点是知行统一。
|
《中国德育》2021/3,P34
|
3
|
胡波波
|
后疫情时期对教育的思考
|
疫情让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更新,教育智慧在丰富,教育技术在发展,教育手段在变革,教育领域再拓宽。
|
《教师博览》2021/4,P4
|
4
|
徐国文
|
后疫情时期班级公共生活的新特点
|
后疫情时代构建教育“新常态”,对疫情下的班级公共生活有新的审视和研究。后疫情时期班级公共生活的基本内涵,把握班级公共生活的新特点,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在疫情背景下思考探究班级公共生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主题,将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
《教师博览》2021/4,P5
|
5
|
赵雨婷
|
教师“战役”角色:从“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
|
疫情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由“技术性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与提升,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把握角色定位,立足自身,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水平,增强反思意识,促进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
《教师博览》2021/4,P8
|
6
|
周世恩
|
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的“幸”与“不幸”
|
文章通过案例,讲述一场疫情让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曝光在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面前。这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我们见识到了孩子心灵世界残酷的一面,原来,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受到悲观、失落、忧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会受到心理问题的严重困扰,会罹患各种精神疾病。幸运的是,在这些残酷终于唤醒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家长、老师、专业的医疗机构有机会伸出援手,去拯救这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
|
《教师博览》2021/4,P13
|
7
|
黄丽丽
|
疫情期间的“STEAM”线上学习施策——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培养科学精神
|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教师组成团队,开展了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培养科学精神为主题的“STEAM”线上教学。本文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问题,各学科老师的配合协作,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做好线上指导、做好学术规范和具体操作等措施帮助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
《教书育人》2022/6,P10
|
8
|
赵婷
|
摘不掉的口罩——一则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案例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反反复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学校为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断调整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工作。高三学生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还会受到什么影响呢?本文作者介绍了一则疫情之下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
|
《教书育人》2021/6,P42
|
9
|
陈妃娥
|
疫情之下小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究
|
本文综合多方面对生命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对生命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生命教育共梳理出四条问题,从教师、家庭、学校三个方面,针对疫情背景下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
《教书育人》2022/1,P4
|
10
|
马玉婧
|
疫情复课后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
|
总结疫情期间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问题,复课前夕,为全体班主任做有关学生复课后心理建设方面的培训,目的是使班级管理的领头人——班主任们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和问题,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同时总结了疫情期以及多年来在接待学生心理咨询时的工作经验。为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建设工作,帮助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恢复正常的心理秩序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7,P63
|
11
|
黄萍
|
线上入户陪伴,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新范式
|
线上入户陪伴是指家庭陪伴师连续21天在线上陪伴家长,帮助家长理清问题,整理情绪,缓和矛盾,增长智慧,从而提升班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线上入户陪伴的核心技术是肯定技术和情绪的识别和稳定技术。实践证明,在家庭陪伴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家长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亲子关系走向温馨和谐。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1,P56
|
12
|
苏彩铃
孙远刚
|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
|
采用问卷法,向辽宁省大连市内小学生在线发放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新冠疫情调查问卷,了解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问卷结果,提出应对策略,预防小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为今后小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3,P24
|
13
|
谢娟
|
走出阴霾,找回成长动力——疫情下儿童自杀意念干预辅导
|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影响巨大,诸多家庭的人员和经济发生变故。学生复学返校后,家长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疏忽,儿童本身抗逆能力较弱,小升初学业的压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萌生自杀意念。辅导老师通过及时介入评估学生自杀风险,与家长和老师访谈,全方位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痛苦,找到支持系统,替代自杀行为,走出阴霾,重新找回成长的动力。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5,P46
|
14
|
陈婧怡
|
后疫情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创新的新趋势,中小学生属于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危机处理能力较差,但是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却面临着较大的建设困难。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再从疫情看建设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对疫情时期中小学网络心理教育提出五点建议。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2,P55
|
15
|
杨红丽
|
疫情背景下初中生命教育课的实践与思考
|
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后,中小学生回归校园,这原本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可全国各地却接二连三发生多起中小学生跳楼等自杀事件。究其缘由,是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与思考,生命意识淡薄。有的学生面对生命态度随意,把死当做逃避困难和痛苦的出口,甚至觉得大不了一死了之。基于此设计了“假如知道生命的期限”一课。在初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课的实践,通过一场“奇葩星球”的旅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握有限的生命,不断丰富自己,活出精彩人生。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P30
|
16
|
曾于秦
|
后疫情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着手,探讨后疫情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采用问卷法收集并分析了北京市某初中初一年级253名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期中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语文和思想政治成绩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分数显著高于男生;(2)除心理弹性中人际协助因子和生物、思想政治成绩相关不显著外,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与学生期中考试总分及各科成绩显著正相关。(3)心理弹性及其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因子对学业成绩总分及部分学科成绩有显著的预测性。积极认知对学业成绩总分的预测性边缘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学生心理弹性,特别是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积极认知的教育方法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1,P4
|